新华视点:中国百余篇国际论文被撤真相调查
淡季煤炭消费明显下降10月以来,随着各地气温明显下降,电力需求明显减少。
(七)国际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影响力提升。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煤炭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重点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高效超低污染燃煤锅炉、褐煤提质与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攻关,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深入研究推动煤炭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煤炭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煤炭市场供需新模式、新业态。深入研究推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煤炭企业管理升级。四是全国煤炭产能过剩与区域供应不足的矛盾不容忽视。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贸易交易机制和联系机制。
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生产电耗分别下降30.9%、28.2%。5年来,煤炭行业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煤炭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实际,2013年初,做出了煤炭行业发展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消化期、生态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神华集团建设运营印尼南苏电厂,在美国、老挝、蒙古等国家培育煤电及新能源市场,向俄罗斯、波兰、印尼等国家输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新技术新产品。
据统计,2005年~2016年全国煤炭采选业累计投资4.09万亿元,形成了全国煤炭产能过剩态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将被重塑。四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上下游产业互利共赢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三是推动转型升级仍面临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制约。
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组织召开全国第八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印发《关于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5年间,煤炭行业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和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相关数据,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储量的97%,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洁净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方针和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格局不会改变。加快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及装备、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研发,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提高煤机装备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操作能力,提升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4%左右。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神华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长周期平稳运行,兖矿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达产,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运行,神华包头60万吨/年、中煤榆林60万吨/年、陕煤化渭南66万吨/年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相继投入工业化生产。
兖煤集团获准收购力拓公司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猎人谷的煤矿、铁路和港口资产。煤炭行业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围绕理念创新、模式转变、动力转换,深入研究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思路、方法和途径,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组织编制发布了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等14个煤炭工业十三五专项指导意见,提出了相关领域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5年来,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我国煤机装备制造实现了由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协调发展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三机一架和电液控制系统实现了国产化,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成套装备、年产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年产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装备、重介旋流器、复合式干法分选机等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极不均衡。三是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外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为企业开展资源开发、产能合作等提供服务。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5年来,煤炭行业围绕每年7亿吨散煤清洁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成效。(五)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成效显著。深入研究煤炭去产能关闭煤矿职工安置、资产和债务处置政策,研究扩大奖补资金使用范围,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增加职工转岗就业比重。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是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产业发展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复杂系统工程。从发展机遇看,一是煤炭作为我国一次能源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加大高端人才和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行业人才高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以煤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矿井水、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与达标排放率逐年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4.2%和48%,分别比2012年提高1.7个和6个百分点。(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六)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以国发〔2016〕7号文件为基础,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困发展为主线,去产能奖补资金、职工安置、企业兼并重组、资产债务处置、财税金融支持、产能置换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现代煤化工实现了从示范到产业化发展。以国办发〔2012〕57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企业社会诚信体系逐渐健全完善,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市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落实能源革命要求和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认识有差距、工作不到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以神华集团、浙能集团为代表的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改造后电厂烟尘浓度达到2.78mg/m3左右、SO2浓度23mg/m3左右、NOX浓度31mg/m3左右,均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度,深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原料煤与气化炉的适应性研究,推动系统工艺优化集成。
(二)技术升级有示范、有成果。(六)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关键部件有突破。
(四)把握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向,深入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二)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坚定不移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煤炭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运营9座生产煤矿,年产量4000多万吨,拥有纽卡斯尔港27%股权。
(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煤炭行业对外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产能合作层次和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转变。同时,水煤浆、型煤、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技术示范稳步推进、效果显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主动参与全球煤炭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徐矿集团等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型煤机装备成功出口到了俄罗斯、印度、美国等主要产煤国家。以煤电、煤焦、煤化一体化为基础,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煤炭行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认识有待提高,对我国煤炭发展规律认识不到位,对推动能源革命战略思想和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认识不深,还没有完全走出依靠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价格来摆脱困境的发展模式和惯性思维。(五)坚持协调发展,深入推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以煤电、煤焦、煤化一体化,煤炭、铁路、港口等产运物流一体化,煤炭、仓储、金融服务联合等多重发展模式,组建大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煤基能源企业集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更高端,促进煤炭行业发展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资源优势地区的新兴企业与老矿区老企业之间差距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一大批老矿区企业竞争力不足、发展困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